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11th》02/03(五) 20:00,何妍萱/妍妍。

通常穆勒徵選《音樂開始的地方》,是不看長相的(這當然不是說來過我們家唱過的都長得很抱歉)。所以收到妍妍的報名資料的時候,一時半刻,我還真有點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?所幸,咱家徵選也不全看樂手說了些甚麼。更多時候,他唱得如何,還是重要得多。


妍萱的聲音很乾淨,對聲音的展現與控制也非常非常精準。除此之外,即使我不習慣他自我介紹的方式,我還是可以感受到他內在單純而直接的心願:想要唱歌,想要自己的聲音像一隻振翅的鳥,展露出它本來的美好。

來看看妍萱的自我介紹吧!

==

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

穆勒音樂│爵士音樂講座 (沈伯主講)




B開始他的即興音樂,沒幾個小節,台下的手機響了。B愣了一下,開始用小號跟手機鈴聲對話。索性吹起跟手機鈴聲一樣的旋律,現場的氣氛立即變得更輕鬆。當晚的音樂演出,從此來回交鋒、不斷碰撞,創新的火花就此燃燒起來。

這是爵士樂場景的一種,輕鬆、隨性、充滿美好的意外與幽默。

---

台下已開始不耐,吹薩克斯風那傢伙,仍然專注在自己的音階裡。鼓手似乎沒有打算引導速度,Ride上的點不僅搖擺不起來,甚至跟Bass互相拉扯。現場的音樂沒有一致的律動,竟有觀眾能搖頭晃腦地打起拍子,其他的觀眾則滑著手機,或者等待、思考何時該鼓掌。

總算!鋼琴手接住了即興演奏,音樂開始變輕、開始搖擺。兩個循環之後,熱度上昇、樂句開始火辣,主唱卻生硬地插了進來,以如喪考妣的口吻唱完Fly Me To The Moon,
並用上了從Amy Whitehouse學來的腔調...當她唱完「in other words, I love You…」曲子結束時,台上總共有五種不一樣的心情。

這也是爵士場景的一種,僵硬、行禮如儀,且不值得期待。

---

台灣的爵士樂演出通病:
感受音樂的人太少,無論台上或台下,都缺乏放鬆的狀態與認知,觀眾太過嚴肅,樂手則忙著證明自己,忽視觀眾反應

許多人學習爵士樂的過程,跳過聆聽階段,直接進入演奏訓練,因此無法掌握爵士樂的審美;聆聽爵士樂的過程中,如果跳過了時代背景,便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我們可由此得出一個簡單卻無法動搖的觀念:
認識爵士樂,首要知道它如何發生、如何發展,方能進入它最甘美的層面。



---
一、爵士樂的誕生 
爵士樂從何處吸取養分?又在甚麼樣的環境條件下,漸漸發展出來? 

二、紐奧良爵士樂到大樂團 
爵士樂如何成為當時大眾消費娛樂的主流音樂?大樂團的編制是長什麼樣的?有哪些知名的領班與樂隊?又有哪些樂手與歌者在其中發跡?

三、藝術性突破 
二戰之後的爵士樂,面目有了極大的轉變。且聽一流的爵士樂高手,在這個時代大放異彩!

 四、Standard Jazz之後
在盛會之後,爵士樂如何延續它自己的生命?而生在當代的我們,又要如何在浩瀚如海的爵士樂音樂中,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條聆聽路徑?

2017年1月20日 星期五

我是那樣入門爵士樂。

我的第一張爵士專輯是李摩根(Lee Morgan)的響尾蛇(The Sidewinder)。彼時,我在學長工作的攝影工作室裡,實習當個攝影助理。攝影棚拍的時候,會在現場播音樂。就這麼著隨手挑上一張,一聽之下,心蕩神馳!那是當年從未經歷過的聽覺體驗。



直到現在聽起這張專輯,那時的感覺依舊會在心頭竄動:聽著不自禁跟著搖擺,而那搖擺跟聽搖滾樂的內在體驗卻是截然不同──聽搖滾時你的心是火熱激情的,而爵士樂卻猶如絲絨般撫觸著自己的心,那是一種心癢難搔,又是一股安靜。極難形容爵士樂帶給我個人的感官經驗:好像同時融合了天平的兩端陰陽的兩極,外在搖擺迷醉,內在清明寧靜。

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,我最大的嗜好就是在自己大學時期的單身宿舍裡,一邊喝著威士忌,讀著村上春樹的小說,一邊聽著爵士樂。才發現那是一個多麼多採廣闊的世界!即使都名為爵士樂,每個不同的樂手,甚至同一個樂手的每張專輯,都各獨具特色(你絕對不會有聽現在流行音樂的困擾,好似聽了十張專輯彼此之間簡直沒甚麼不同),再沒有一種音樂類型能像這樣滿足我的耳朵。


(這傢伙長得好可愛)

從路易斯阿姆斯壯到艾靈頓公爵,從總統(李斯特楊)到查特貝克,從比爾艾文斯到薩隆尼斯孟克……在爵士樂裡面的探索,每每都帶給我莫大的驚喜。在讚嘆著樂手們的出眾才華之餘,在聆聽的過程裡,你幾乎可以透過音樂的呈現,去認識這些樂手們的狀態與個性。

==

爵士樂適合深夜一個人聆聽。適合在下午的咖啡館,適合在晚上的小酒館,適合在夜半的車上。似乎沒有一個時刻一個所在,你找不到一張適合播放的爵士樂!而卻也正因爵士樂之浩瀚如海,身為一個不夠熱衷的樂迷如我,面對山高海深的爵士音樂專輯,往往也不知該從何處下手?

有一段時間我跟著村上春樹小說裡提到的音樂,就這麼聽將下去,也頗有一番樂趣(後來找到了村上寫的爵士群像,那也真是讀來令人興致盎然的一品)。那就好像,你跟一個朋友混熟了,你知道他會推薦什麼樣的音樂給你一樣。


只是要如何找到自己的喜好與品味呢?

其實直到今日,我還是隨意聽罷,就是某幾個樂手的音樂聽熟了,兼且找著在同一張專輯裡其他樂手的音樂,像是摸著石子過河般這樣慢慢擴展著自己的「音樂版圖」。所以,當聽到沈伯在開爵士樂的講座時,直令我喜不自勝。當即約他來到穆勒辦一場,實在只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!

其實只是自己想上課而已XDD,非常希望這堂課能開成,為了一飽耳福,也為了聽到更多故事,更為了能在爵士樂的海洋裡,找到一枚羅盤,讓自己能繼續在其間航行。在如此廣闊的爵士樂之海中,或許每人的愛好皆盡不同,但在其中卻必有一條適合自己的航路吧!

所以我想邀請你們一起來,為了我自己XDD。
而與沈伯深聊之後,這份期待更為強烈,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。



希望能跟你們一起,發現爵士樂的美好。

四堂課,
四個不同的爵士樂時期,
那些濫觴與故事,
那些在歷史上留下刻痕的爵士樂專輯,
那些能夠讓我們找到方向的聆聽方法。

2/5、2/19、3/12、3/26 (二月起每隔週日) PM2:00~3:30,在穆勒咖啡館B1。https://goo.gl/gHMR4Y

我們一起喝咖啡。我們一起聽爵士。

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

《音樂開始的地方,第十期》01/06(五) 21:30 農曆年前最後一場!A&M(Duo Quartet)。

新年快樂!第十期音樂開始的地方來到最後一場了。這也是農曆年前在穆勒的最後一場演出。先來聽吧!


聽著都要跟著搖擺起來。你可以看到兩位老練的樂手--Adam James Sorensen和
Matthew James Fullen,恣意自在地在自己的音樂裡面搖擺著,如魚得水。而看著他們玩著音樂的神情是那樣滿足愉悅,就有如第一次發現新事物的孩子一般天真而充滿喜悅,不禁深深讚嘆和折服--乍見天真,但那卻是真正走過千山萬水的樂手,才能有的一種成熟完滿。

能讓他們來到穆勒演出,真是深感榮幸。

來看看他們的自我介紹:
==